1, 缀
2, 经锦
3, 纬锦
4, 缎子
5, 朱珍
6, 绍巴
7, 风通
8, 綟织
9, 凹凸织
10, 天鹅绒
11, 拼织
12, 紬
1, 缀
组织
采用平织织法的缀织,为了使用横线织出纹样,需要用密度为纵线的三到五倍的横线包裹纵线来编织。因此在完成的织物的表面,是看不到纵线的。
此外,因为缀织的纹样不受提花作用的限制,并且是根据纹样的各个部分编织而成,造就了它除去素色的部分、织斤全体在纹样的色系与色系的分界线处不通过横线、彩线与彩线的交界处存在间隙的特点。
因为缀织的纺织方法,是一种在指甲上刻上如同锯的齿一样的锯齿纹、再逐渐编织纹样的各个部分的精细织法,所以如果是复杂的纹样,即使花上一天时间,也不一定能织出1平方厘米。
历史
世界上最古老的缀织出现在公元前1580年左右的埃及第17王朝期。据记载,最先在西阵开始缀织纺织的人是江户中期的井筒屋濑平。
2, 经锦
组织
经锦是一种用经线编织出底面纹样的锦织物。即是说,如果是配色为三种的织物,则要以3根3色的经线为一组,通过相互之间表里沉浮交互编织,构成织物和其上的纹样。因此,即使只是增加经线的根数,开口的操作也会因此变得不太容易,故而自然配色中有所限制。此外,经线根数的增加,还会使有着较大纹样的织物的纺织变得困难。因此普通的经锦多为双层织物,但其中也不乏四层织物、六层织物等令人惊艳的作品。此外,为了让配色产生一些变化,有时会使用多色彩布作为底色。
历史
经锦是使用多种色彩纺织出纹样的锦制品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虽则它的发祥时间无法确定,但据称,经锦至少有着一千二百年以上的历史。虽然不确定经锦是在什么年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但在法隆寺和正仓院中,流传有七・八世纪、奈良・飞鸟时代的古代经锦织物,现在仍得以观瞻。
3, 纬锦
组织
所谓“锦”,是使用多种彩色丝线织出纹样的织物的总称,被用作最为华丽的织物的代名词。在数量众多的、使用了大量绘纬(只用来表现纹样的纬丝线)的织物(锦)当中,有一些是根据织法和纹样,被冠有了具体名称的。通常以三张绫缎作底面、绘纬表里两面都压制有纱线的「丝锦」,被称作是锦织物的代表。
历史
锦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朝。锦在日本,则是从奈良时代开始得到蓬勃发展:掌握了经锦、纬锦等的制法,纺织出了花纹多样的锦织物。进入平安时代,更细分出唐锦,倭锦,丝锦等各种被赋予了名字的织物。此外,纬锦又在奈良、平安两时代中根据丝线的不同处理方式,进一步得到了复杂多样的发展。据记载,锦的代表织物“丝锦”是在天正年间,学习了明朝的纺织技术之后开始在西阵被织造的。而通过丝线的交叠、缝合了背面绘纬浮线的锦织物的生产,则是在江户时代、锦织物开始被用作和服的带子料之后,开始盛行的。
4, 缎子
组织
织物的三原组织里其中一种叫做缎纹组织。襦子织是一种,经线和纬线的组织点尽可能少且互不连续、表面浮有经线或纬线的织物。经线和纬线各为五根,即五张缎子的正反两面的组织都,被用于底面或花纹的制作的织物,被称作缎子。
历史
原纱染色的缎子和锦缎等在镰仓时代自中国传入,在之后的南北朝和室町时代被大量进口。在这当中有几种织物被称作“名物裂”,得到了重视并得以留存。这几件从外国传入的缎子,日后也在西阵得到了重点研究,并被仿制。
此外,缎子古时多为男子衣料,开始作为女子的服装面料被使用是在元禄前后、而作为女式腰带的面料,则是于安永,天明以后开始流行。明治十年、二十年代迎来了缎子腰带的全盛期。
5, 朱珍
组织
虽则缎子多为5张或者8张的缎子组织,古籍当中却多将缎子写作“八丝缎”,朱珍则被写作“七丝缎”或者“七彩”。这是因为缎子使用多种颜色的丝线织出纹样,而在中国,“七”这个字包含着“变化多样”的意思。朱珍和其他缎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底面不存在<凸起纹路>。
历史
日本编织朱珍的历史并没有特别久远,相传起源于室町时代对从中国传来的舶来品织物的学习。即使如此,据记载,在进入江户时代之后,日本仍从中国多次引进大量朱珍。朱珍之所以这么受人青睐,大概是因为人们都被它独特的美所吸引了吧。在点缀着明艳色彩的平滑缎子组织之上,交替倒换几支机杼、丰富的色彩与多种多样的纹样共同营造出华丽之感,再加之金箔的使用,更是为之增添了华贵之气。江户时代的中期之后,朱珍成为了能乐演员的服装和普通妇人的腰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绍巴
组织
紹巴的经线和纬线都使用有着明显褶皱的丝线,底纹则程细横的杉綾状或山形状。质地并不厚,从前常被用于羽织(和服外褂)的内里处。
历史
令人遗憾的是,关于绍巴的历史,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关于在颇有来历的织金缎中发现的绍巴织物,据传是千利休的弟子、连歌师里村绍巴的爱用之物,且其且产自西阵 。
7, 风通
组织
普通的织物断面为一层,而以风通织为代表的二重织物和三重织物,其断面则为两层或是三层,这类织物被称作多层织物。风通织被称作是多层织物的代表,它通过使上下两层或是上中下三层颜色各异的线交互出现在表面的织法,编织出图样。二重织被称作二色风通,能够实现正反两面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图样,被用于西阵的和服衣料、名护袋和腰带等处。
历史
据《谭海》记载,”风通是一个有名的国度…”,这种特色织物的名字和莫卧儿等同为异邦之国名。很可能是这种在应仁之乱时一度灭绝的纺织手法,于明朝时,通过对船舶载来的织物和纺织技术的学习再次复兴。这个名字也大概是从那时开始流传的吧。即使如此,把这种二层构造、表面有着极为微小的间隙的袋状组织称作风通,也实在是极妙的说法。这种组织在法隆寺传入时就已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8, 綟织
组织
织物通常为由相互平行的经线和与经线呈直角交叉排布的纬线构成,但綟织是让一根或几根纬线在作为基准的麻质经线的左右变换位置构成组织,从而使纬线与纬线之间形成间隙。制作织物的时候,除了作为底面的综线,还需要一种名为麻质综线的特殊综线。它也被称作搦织,囊括了纱、罗、絽等材质。
历史
捩织的特色是将相邻的经线与纬线缠绕,与针织物相类似。捩织中样式最为复杂的是「罗」,且其也被认为是捩织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从马王堆的精美出土物中,我们可以得知,早在汉朝(公元元年左右)人们就已经开始对华美的罗织进行手工生产了。
罗在日本被用于飞鸟时代的天寿国繍帐之中,在正仓院中,也有多种多样的从奈良时代流传下来罗织古物。但从平安时代开始,罗织式微,应仁之乱时,终于彻底失去了踪迹。江户时代时,人们开始重新编织最为简单的罗,但罗的真正复兴,是在进入昭和时代之后,通过佐佐木多次郎氏的努力实现的。
9, 凹凸织
组织
经线和纬线都使用的是脱胶染色过的蚕丝,经线被称作甘撚,纬线被称作御召纬。将熟丝引出、拈成适当粗细,捻搓之后涂上米糊,趁米糊未干之际,再用力将线捻搓出褶皱。将左右两边的线每两股交互进行编织,织物制成后,将其浸泡于温水之中大力揉搓,布面上将出现褶皱。
历史
有凹凸褶皱的绢织物包括绉绸和召(特等绉绸),其中绉绸则是一种以友禅印花绸为代表的、必须织后染色的布料。虽然日本现存的这类织物皆是从古代便已出现,但说及其起源,仍是通过近世初期的海外邦交引进的中国织物。这些中国产的织物也就是日本凹凸织的原型。现存的凹凸织包括上杉谦信的服饰中发现的红色面料,以及相传为信长所授的、厚重的白绉绸中发现的阵羽织。由此可以推断出,日本是在从海外引进了凹凸织织物之后,开始进行凹凸织织物的纺织生产的。在西阵,凹凸织织物的正式生产则是从江户初期开始的。
许多绣花和染色都非常美丽的绉面窄袖便服都流传了下来,其质地皆极为轻薄,与现今的布料存在着很大差异。
另外,关于“召”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德川11代将军家齐(1787~1837在职)喜爱穿着底色灰蓝、印有极小格子的绉绸面料的衣衫,这种织前染纱的面料就被认为是将军家的衣料(お召物),从而被称作特等绉绸或者是召。从那之后,这种不甚光滑、极为漂亮出色并存在一定的张力的质地,开始受到文化文政时期的百姓的欢迎。不仅被用于男装,在女装中也得到广泛使用。这种风气沿袭至现代:昭和初期,这种衣料制成的服装中,男装女装各占一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种衣料都被认为是高级衣料的代表。
10, 天鹅绒
组织
西阵的天鹅绒是一种含线天鹅绒:为了制造出其特有的羽绒和绒圈,纺织时从横向织入金属丝,之后再把金属丝通过的部分的经线和纬线割断,使铁丝脱离织物,从而使织物起毛并形成绒圈。被称作“本天”的天鹅绒织物,采用的是先将纬线普通地织三次,再把绒质经线从从底面的布料印制上方,并在其上插入一根金属丝的纺织方法。每间隔约三厘米,就织入50根之多的直径1毫米、长50厘米的金属丝。
历史
有着光滑手感和柔和光泽、极具魅力的天鹅绒,是在16世纪之后通过南蛮贸易传播到日本的。据访日的传教士记载,以信长为首,当时的人们都被这种神奇的织物深深地吸引了。如今留存的天鹅绒织物中,最为古老的是上杉谦信牡丹唐草纹样斗篷。这种织法在江户时代初期终于在日本被研究明了,于天宝、庆安时期左右开始被生产。此外,据《西阵天狗笔记》记载,元禄时期左右,天鹅绒的织法被传入今出川堀川万屋清右衙门。
11, 拼织
组织
将经线和纬线的一部分进行防染处理后织成平纹,并构成一些图案的织物被称作拼织。
拼织组织中也存在缎子组织。
历史
拼织作为素朴织物的代表,起源于印度,经泰国、缅甸、爪哇国、苏门答腊岛等东南亚地区到达冲绳,终于传播到了日本的国土。另有一个说法称,拼织先是由北印度传到波斯,直至到达欧洲。遗留在日本的最古老的拼织制品是流传至法隆寺的、数种的配色纹样各异的中国6、7世纪的织物。
絣织的主色调为红色系。从山岳中升起的云气风之类的纹样被称作太子间道,声名远播。虽然在那之后的发展状况没有明确记载,但在江户时代之后,以结城、大岛为代表,日本各地悉心研究絣织的织法,创造出许多各有特色的絣织作品。其中,作为衣料的箭羽碎纹絣织等作品是西阵的代表作。除此之外,运用在能装束中的段替和熨斗目的腰替部分的纹样,也是絣织技术的发展历史中不得不提的一笔。
12, 紬
组织
以从丝绵中手工引成的紬丝为经线和纬线,用人力织布机辅以絣、缟,白等丝线织成的平纹的织前練纱或织前染纱。
历史
紬作为绢织物的一种,从古发展至今。特别是因为这种纺织方法,通过手工纺制就能简单地从丝绵中制取出结实的丝线、哪怕是破碎的蚕茧也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在养蚕人聚集的地带,紬作为自家用的织物被大量生产。据《延喜式》记载,诸国进贡的贡品之中,紬丝一词多次出现。在这之后,紬也因其牢固性被广泛使用,其中,在江户时代,又数关东的常陆紬(现在的结城)名震全国、信州紬则次之。西阵所产的紬又被称作“古都之风”,是在彰显着朴素风情的紬之上,通过加入绣花纹样等方法,生产出的彰显着古都风韵的紬。